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过往千年中在华夏大地上,飞过的雁,走过的人,发生的事,如果能一一细细品味,将会多么丰富。今天,就让诌班门弄斧,缅怀一位艺术诗人。“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想着萋萋马嵬坡下,荒凉黄冢中,佳人容颜再不见,唯有坟茔躺山间。感慨李与杨的凄婉爱情故事之余,不得不佩服用大手笔加工润色这个故事的诗人——江州司马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简介: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书香门第,相传自幼聪颖过人,又刻苦读书,少年白头。当然啦,诌不是学文学的,对这位诗人没有深刻的研究。最让诌感动的在于他的两篇作品。一首是《长恨歌》,一首是《琵琶行》。诞生的时间刚刚好前后相差10年。而正是这十年,见证了他的沧海桑田。

《长恨歌》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时作者35岁,任周至县尉。据说,白居易与友人到外出游玩。偶然间谈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悲剧故事,众人感慨良多。于是白居易写了一首长诗,也就是这首千古名作。因为长诗的最后两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就称这首诗叫《长恨歌》。

诌道行尚浅,对于诗里面包含的作者的沉重寄托,并不能尽数理解。但每每读起《长恨歌》,总感慨唐玄宗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的婚姻爱情故事,情绪感伤。看到“汉皇重色思倾国”,导致昏庸误国,总佩服白居易的书生意气。他身处唐朝,还能写下讽意明显,直击前几代唐朝最高领导人的昏庸,放在今天,恐怕也是没有几人能做到。当看到“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又不自觉地感伤玄宗贵妃爱情真挚缠绵,同情这一段凄婉的爱情故事。正如唐陈鸿所说,白居易“深于诗,多于情”,他创作的创作《长恨歌》“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

当年的白居易,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看他初入长安,一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使得顾况从“长安米贵白居不易”到“道得个语,居即易矣”的转变。让今人也不得不羡慕这个艺术诗人的惊世才学。可那个长安街头,最明媚的少年十年之后又是怎样一番光景呢?

话说这位才子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谕诗,触怒了最高领导人,也得罪了各方门阀权贵。元和十年,当朝宰相武元衡被藩镇李师道派人刺杀。朝野上下,一片震惊。咱们这位大诗人心忧江山社稷,情急之中上疏请捕刺客,结果触犯了权贵的利益,被指责越职奏事,贬为江州刺史。这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权贵进而又诬陷他作《赏花》、《新井》诗“甚伤名教”,于是再贬江州司马。虽说这个江州“副市长”,看似还有些权力,可江州当时被看成是“蛮瘴之地”。加之有文献显示这个江州司马虽然名义上是刺史的佐史,实际上是一种闲散职务。这对白居易来说当然是一种莫大的讽刺。当年的意气少年在十年之后,被一桩桩冤案接连打击,心境何其凄凉,腹中何其愤懑不平。也就是这样的境遇下,第二年江边送友人时,遇到了琵琶女,创作出《琵琶行》这首传世名篇。

翻看琵琶行全文,似乎只有一句话:“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他写琵琶女当年“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又写如今“门前冷落鞍马稀”,两相对比写出世态炎凉。再结合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终于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

社会的动荡使他忧心,世态的炎凉使他痛心,再加上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和对自身失意的感慨,这些本来积蓄在心中的沉痛感受,都一起倾于诗中。诗中萧瑟秋风的自然景色和友人分别的离情别绪,最终使这篇《琵琶行》流传千古。

如果把满怀着遭际之感的《琵琶行》和当年少年得志时写的感伤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的《长恨歌》放在一起看。不知道白居易会不会落泪,会不会感慨“易逝年华不复回”。

不多说了吧,如今涉世未深的诌是不可能完全领会,当时白居易的心境的。缅怀吧,缅怀这位艺术诗人——江州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