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尔。说这少年读书,因为没有经历人生,多只学到一小部分,不够全面。当人到中年,阅历增加,视野比起少年广阔了,但还有局限。而老年人的视野更加开阔,在经历了人生百态世间冷与暖后,读书时想到的东西更多,对人生也有了自己的看法。由此可见,这读书仿佛预示生命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有的出生,都是生命的开始,而生命的开始,也是混沌与纯洁的交织。生命在混沌和愚蒙中慢慢学会懂得,懂得越多,生命也逐渐走向尽头。

孙悟空,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一个民族的文化瑰宝。同时也是千万中国男孩心中的第一个英雄。而诌对悟空的认识也大概反映了诌这些年的成长。

1.初识悟空

最初的时候,认识悟空是六小龄童的《西游记》。当时只觉得悟空法力无边,机智果敢,单纯地喜欢。

2.小学教育

中国的小学,非常有意思。从理念上看,学校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但实际上,即使在小学阶段,以目的为中心的现象也很普遍。在那个时代,所有的故事都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这是直到很多年后,我才明白的。就像所有的人,都不仅仅是一个人;所有的话,都不仅仅是一句话;可大多数的梦,就仅仅是一个梦。而那时候的诌,仅仅知道故事不单单是故事。比如愚公移山,女娲补天,这些故事都是为了告诉小朋友学习故事里面人物的优秀品质;而像滥竽充数、东施效颦都是为了告诫小朋友不要做那些人。

记得有一次上课,课文是《夸父逐日》。上课的时候老师让我们举手发言回答夸父是个怎么样的人,有的同学说坚持,也有的说勇敢。偏偏就有这么一个楞头青站起来说自私,仗着自己那一点不知道从哪里听来的所谓科学知识,说如果把太阳一直钉在天上,温度就会一直升高,人们会热死的。夸父为了自己的愿望而不顾别人的安危,实在是太自私。发完言后的结果已经记不清了,反正在那个年代的小学教育里,大概没有几个老师会容许这样离经叛道的声音出现吧。我想这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后来几年里的作文,团结就说蚂蚁,诚实就说拾金不昧,从高烧不退妈妈深夜雨天背我去医院到后来坚韧不拔的司马迁。估计都是那时候的遗风吧。23333333

没错,那个愣头青就是诌。而那以后,诌对悟空的认识就开始不再那么单纯。在那样的教育下,诌认为作为一个英雄人物,必须是完美的,必须是所有人的楷模,必须是有教育意义的。于是什么嫉恶如仇,不怕困难,坚韧不拔,英勇无畏等等的标签都开始往悟空身上贴。而且固执地认为,只有同时拥有所有优秀标签的人才能是英雄。却不知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3.中二的那些年

中二的那些年应该是诌人生的第一个转变。诌开始想要反抗,为什么老师教我们做人要诚实善良,却在办公室说着别的老师的坏话。为什么犯了错要叫家长?是用来讽刺父母无能,养了一个这样的孩子?还是承认自己的无能,教不了这个孩子,请求父母一起教育孩子?亦或是自不量力,连孩子都没有教好就想去教育父母怎么教孩子?

那时候,诌想反抗一切。吾等生来自由身,为何老师能够高高在上?老师也是人,为何容不得一点点对他们的不敬。校长也是人,为什么能够欺上瞒下违规补课,还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将所有人的命运掌握在手中?

父母生我养我,却不为我快乐,只为把自己的梦想强加给我。一代代人,总将自己没有完成或者自己想要的强加给下一代,还取了个名字叫父爱、母爱。既然这样,生我何用?不能欢笑。这样的命运我不服,也不甘心这一世为别人活。于是我开始反抗,结果不仅遭到史无前例的严酷镇压,还被贴上了一个标签,叫叛逆。可灭我何用?不减狂骄。

这个时候我开始看原版的《西游记》。很喜欢看那只猴子被小鬼索命时强改生死簿,从此生死不由天定。脚踩筋斗云,想来便来,想走就走。最喜欢的就是大闹蟠桃会,而后一猴一棍一江湖,横扫天兵十几万,真是酣畅淋漓。再看遭到镇压,被扔进八卦炉后,浴火重生,练就火眼金睛。把玉皇大帝吓得从位子上跌落下来。实在令人拍案叫绝。可以说,那时候的悟空更像是精神寄托。

4.权欲熏心

这大概是快上高中的事情了。这个时候慢慢知道了一些权力之争的内幕。小到学校老师评先进,大到两位总统竞选人明争暗斗,其后的财团和势力也相互争斗。也就是这个时候,悟空的光辉形象在诌心目中崩塌了。因为那个时候看悟空,猛然间发现,那个无所不能的齐天大圣孙悟空竟只是一只权欲熏心心渐黑的石猴。

当群猴发现瀑布,喊道钻进瀑布,找到源头不伤身的就拜为王,三声以后,一只石猴飞身跃入。他用生命做赌注,当上了猴王。至此开始了他的权力之路……

而后学成归来闹了龙宫闹地府,直接惊动了最高领导人——玉帝。于是被招安去做弼马温,他当时可是大喜啊。不仅没有推辞,反而干得挺欢乐。而当他知道自己官位地下后,又勃然大怒:“养马者,乃后生小辈下贱之役。”接着他大闹天宫,打败托塔天王李靖后再次被招安为“齐天大圣”。即便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无耻地故技重施,聪明绝顶的悟空却再次上当。

多亏了蟠桃会,当他得知没有他的份后才明白自己又被骗了,这才再次大闹天宫。而他大闹天宫的时候说的也是:“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包括后来如来问他为什么要大闹天宫,他也回答想当玉帝。由此可见,悟空,这个诌童年里的英雄,并不具有反抗精神。他只是看到了玉帝绝对的权力和这种权力背后的绝对权威。他从未想过反抗这种不公平的极权制度,只是想到要取代玉帝,获得这种权利而已。

反观当下,现在有些人的观点是“不怨特权,怨自己没有特权。”还有观点认为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虽偏激,倒也确实反映了社会现象。

5.权力越大,责任越大

因为之前文言文知识有限,再加上性格缺陷,读书总是狼吞虎咽,不明就里。而后来慢慢细读,读到乌鸡国王那一段,终于解开心结。当国王要把王位给悟空的时候,悟空的回答至今牢记。说是当了皇帝就要:黄昏不睡,五鼓不眠;听有边报,心神不宁;见有灾荒,忧愁无奈。看来被判无期徒刑的悟空,在劳改所里历经百年沧桑后终于顿悟了权力和义务的关系。话说悟空用百年时光明白了的“权力越大,责任越大”,实在是可喜可贺。只是不知道今天还有没有人不明白呢。

6.悟空是个悲剧——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个时期,大概是高二、高三的时候。那时候越来越看到社会的bug,和曾经诌自己认为的落差太大。一草一叶总关情,所以这个时期看悟空也被带上了悲剧、无奈的色彩。

诌这个时候看悟空是一个悲剧。从他出生开始,就无父无母,无依无靠。他渴望被认可,渴望活出自己的价值和意义。他不甘心一辈子默默无闻。所以当群猴喊道:钻进瀑布,找到源头不伤身的就拜为王时,他宁愿堵上性命也要向世界证明一次自己,哪怕只有一次。

后来他去拜师求学,如今何在所说的那样,也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要这天,再遮不住眼;要这地,再埋不了心;要这众生,都明白他意。当他当上弼马温后,包括第二次招安后封的“齐天大圣”,一度使他认为世界已经认可了他。╮(╯▽╰)╭可放眼天庭,个个都是贵族,后来和他关系特别好的哪吒更是将门之后,与他成为死敌的二郎神也有一半的仙家血脉。唯独这只泼猴,毫无依靠。最后,他终于明白了整个天庭,自上而下从未平等对待他过,于是大怒,再次大闹天宫。

再看他被天庭擒住的那个片段。玉帝使刀砍斧剁、火烧雷击,不能损伤悟空毫毛。太上老君又反悟空置丹炉锻炼,七七四十九日开炉。如此残忍手段,而悟空当时又涉事不深,怎会不让他心生怨恨。对这样一个亦正亦邪的猴子,天庭教给他的是恶,是赶尽杀绝,这猴子又岂能不恨?!

想想在“育儿高”看到的尔虞我诈。高二班主任因自己的喜恶,把好好一个学生放在教室角落,彻底毁了这个学生。又为了继续留住班主任的头衔,故做负责的表象。副校长、教务主任,唯以数据论英雄。达标班级班主任和不达标班级班主任的天壤之别,上线学生和不上线学生之间的区别,亦是如此。整个国家的教育体系自上而下,只有一个标准,数字。数字就代表这个体系里所有人的存亡。

但是细想,这能怪谁呢?这究竟是谁的过错呢?老师吗?老师拼命逼学生,为了什么?为了吃饭!老师是人不是神,老师只是把教书当成工作,教书不为育人,只是为了活下去!老师有什么错?!那怪校长咯?校长拼命逼老师又是为了什么?还是为了活着!当然,在此基础上可能也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这应该是人的本能,那校长又有什么错?!这样的体系下,有学生跳楼了,怪谁?谁该问责?父母教子无方,还是老师步步紧逼?学生跳楼谁之过?哈哈,错在丛林法则,所有的生物都想要活着,而为了自己活着,或者更好活着,必然要牺牲另一部分人。

而这个世界,又有谁是真的该死的呢?没有人是该死的。但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再看那个一心想用佛法来让天下人信仰自己的如来。所有人信他为圣人,所有人相信他能解救天下百姓,助他们往生极乐。可究竟是佛祖是怎么来的?别忘了!愚氓举出智者,众生度化佛祖!哈哈!这可真是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庭昏庸,悟空何在?金箍在头,欲说还休!很多事情,猴子无能为力,只能熟视无睹。

因为,在猴子被佛祖压在山下五百年后,已经完全抹去了锐气。他再也不是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孙悟空。他开始变得和曾经自己最讨厌的天庭里的神仙一样。所以他的战斗力也是大大下降,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年那些神仙都打不过悟空,也是为什么当年横扫天兵天将的悟空在取经路上竟连妖精都对付不了。或许当初那个野心勃勃,想要用自己的思想统治所有人的如来在把五行山压下去的时候,就已经杀死了悟空。而从五指山爬出来的那只猴子,不过是悟空的躯壳罢了。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是天道,悟空还能做些什么呢?叫一声佛祖,回头无岸。

7.欲先取之,必先予之

最后是诌最近的感悟。人就一辈子,欲望,就像手中的沙子,握得越紧,失去得越多。当初的悟空想要改变的太多,给自己的枷锁太重,所以失去了太多。学会放手,甘愿舍弃,才能真正的得到。当悟空放弃用自己的意愿改变世界,而是改变自己,适应世界。他放弃了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能力,却获得了为世界前行,献出自己力量的资格。得与失,只是相对而言;认为得到时,或许正在失去;觉得失去时,也许正在得到。翻开《西游记》,悟空不再说自己是齐天大圣孙悟空,而说自己是花果山水帘洞美猴王。放下给自己的枷锁,世界没有变坏,你却在慢慢变好。凡事看淡一点、想开一些,欲先取之,必先予之,不知道舍弃,怎么会有得到。